"硕大的码头上,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小山一样的货物,进进出出,兵营商铺驰道,搭配的井井有条,虽然儿臣那时去的时候,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工,但是那种无与伦比的繁华景象,已经初见雏形。"
"大街小巷之中,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外邦人,这些人一个个老老实实,没有一个敢闹事,更没有一个趾高气昂,全部都得按大明的规矩办事,甚至那时还有几个矮小的倭人,手拿大明宝钞在与商人买卖。"
"可是父皇,这上海县繁荣的背后,不全是因为儿臣的商业新策"
朱元璋脸色凝重起来,露出思索的表情,朱标继续说道。
"上海县征调的民夫,完全没有其他地方半死不活的样子,反而一个个不敢停歇,认真做工,生怕少出了一份力气,哪怕是到了最难受的饭点,那些民夫也都是带着笑脸,因为什么?因为他们能看到了希望。"
"以前大明的情况父皇应该十分清楚,朝廷征调民夫劳役,下发的钱财粮食都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朝廷的层层克扣,真正能给到民夫手里的根本没有多少,民夫吃不饱,哪能这么卖力的做工!"
老朱长叹一口气说道,"标儿,爹明白你的意思,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没有吃饱,哪还有心思考虑底下的黎民百姓。"
"正是!上海知县不贪不占,把朝廷拨发的钱财都用于建设上海码头上,这才能在短时间内把码头建好,才能有如今的繁华景象。"
朱标一口气说完,朱元璋也听了个明白。
在这个年月,越富庶的地方,这暗沉的事就越多,背地的烂事也就越多,穷乡僻壤出刁民不假,但是这金山银山的地方,往往更加黑暗,白天是一片繁华,入夜之后百姓的饿殍遍野,这种事情老朱见多了。
在前元,赵宋,哪一座城池不是两极分化?
住在外城的平民百姓,说是惨不忍睹,都属于是美化的说法,饿不死就是他们最大的希望,而且这些地方,往往伴随有更黑暗的事情,比如人口买卖,泼皮无赖横行,让他们雪上加霜。
住在内城中的自然是富甲商户,达官贵人,他们过的好日子,都是牺牲外城人的劳动,甚至性命来获取。
朱标见老朱沉默不语,微微一笑,端起桌上的茶杯老神在在的喝起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