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慈安在日常政务处理上显得较为退让,但在一些关键性的决策中,她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她支持诛杀何桂清、处死胜保,并赏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将领以爵位。特别是1869年,慈安授权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了违规出京的内监安德海,这一决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体现了她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
同治十一年(1872年),随着同治帝大婚,慈安的徽号被加上了“端裕”二字。次年,同治帝年满十八,慈安与慈禧撤帘归政,但这一短暂的归政并未持续太久。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十(12月18日)病逝后,慈安与慈禧再次垂帘听政,并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帝。
光绪二年(1876年)慈安迎来了她的四十岁生日,徽号增加了“昭和庄敬”四字,至此她的全称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光绪帝即位后,慈安逐渐退出了具体的政务处理,将更多的事务交由慈禧处理或是委托军机处。然而,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光绪六年(1880年)致祭东陵时,慈安依然展示了她在礼仪问题上的权威,使得慈禧不得不作出妥协。
五、中年病崩
光绪七年(1881年),对于晚清政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慈禧太后突然患病,无法处理政事,慈安太后不得不独自承担起处理朝政的责任。然而,慈安素来不擅长处理复杂的政务,这一突如其来的重任让她感到压力巨大。
三月初九日,慈安太后突然感到不适,起初只是轻微的风寒症状。宫廷医生立即为她开具了药方,并给予了精心的治疗。然而,病情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不到一个时辰,慈安的病情急剧恶化。她出现了严重的类似风痫的症状,如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痰阻气道、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严重症状。
次日(即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最终在戌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在钟粹宫内不幸逝世,享年仅四十五岁。慈安的突然离世震惊了整个朝廷,人们对于她的突然病逝感到非常意外和悲痛。
慈安去世后,朝廷立即着手准备丧葬事宜。五月十三日(6月9日),朝廷追赠她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卯时(凌晨五点到七点之间),慈安的灵柩被安葬于昌瑞山南麓偏西的普祥峪定东陵。九月二十二日,慈安的牌位被供奉于太庙,完成了最后的祭祀仪式。
慈安的去世意味着晚清政坛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导者。她的逝世不仅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影响,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慈安在世时,虽然在日常政务上不如慈禧活跃,但在关键时刻,她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为晚清政府维持了一定的稳定局面。
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慈安的谥号又被追加了“诚靖”二字,至此,她的完整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这一追赠体现了后世对其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其品德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