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经历
那彦成作为清朝乾隆朝名将、大学士阿桂的孙子,在清朝官场上具有较高的起点。他的家族背景不仅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他在仕途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那彦成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了进士,这标志着他在科举制度下的初步成功,也意味着他从此步入了朝廷的精英行列。成为进士之后,那彦成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对才华出众者的特殊荣誉,也是进一步升迁的重要台阶。不久之后,他担任了翰林院编修,并开始进入核心权力机构之一的南书房供职,表明他的才能得到了皇室的认可。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那彦成被任命为内阁学士,这是一个重要的职务,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在此期间,他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这些都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那彦成先后担任了工部侍郎和户部侍郎,并且还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些职务涉及到了国家建设与财政管理的核心领域,显示了他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才能受到了重视。
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随着权臣和珅因贪污被罢黜,那彦成迎来了仕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并兼任镶白旗汉军都统。
二、镇压起义
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事件。这次起义发生在清朝嘉庆年间,起源于对官府腐败、赋税沉重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不满情绪。起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樊学明,而张汉潮则是起义军中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们在湖北襄阳发起的反抗行动迅速波及到了周边省份,包括陕西等地。
由于起义军的活动范围广泛,加之起义军熟悉当地地形,能够灵活机动,这使得清廷的镇压行动变得异常艰难。清廷最初派遣了参赞大臣明亮、成都将军庆成以及陕西巡抚永保协同作战,但由于三人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导致了四年的僵持局面,起义军得以继续活跃。
到了嘉庆四年(1799年),清廷决定调整战略,任命那彦成为钦差大臣,负责督率明亮的部队,并且撤换了庆成和永保。明亮在得知自己需要听命于那彦成后,开始积极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张汉潮的部队,并将其处决。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能彻底平息起义,因为起义军的余部仍在继续抵抗。
张汉潮被杀后,起义军的核心力量分散,其中一部分由冉学胜领导,他们撤退至秦岭山区,利用复杂的地形进行游击战,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那彦成虽然多次击败起义军,但未能阻止其进一步向湖北、河南等地扩散。
在此期间,清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总兵施缙在战斗中牺牲。嘉庆帝对于那彦成未能有效控制局势感到不满,认为他没有尽到职责,导致起义军的力量扩散。因此,嘉庆帝下令剥夺了那彦成在军机处和南书房的所有职务,并要求他返回京城报告详细的军事情况。
三、仕途受挫
在处理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那彦成作为钦差大臣的表现并未达到嘉庆帝的期望。尤其是在张汉潮被杀之后,起义军的余部依然活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威胁着清廷的统治。面对这样的局面,那彦成对局势的评估比朝廷所获得的情报要悲观得多。当嘉庆帝询问起义军是否可以被彻底平定时,那彦成却以“天命劫数”这样模糊而消极的态度来回应,这种回答显然无法让嘉庆帝满意。
在嘉庆帝看来,“天命劫数”的说法不仅没有展现出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反而显得像是推卸责任,缺乏作为臣子应有的忠诚与担当。这样的回答无疑激怒了嘉庆帝,他认为那彦成的态度不仅不利于鼓舞士气,反而可能动摇军心,影响到整个平叛行动的进展。
因此,嘉庆帝决定采取严厉措施,免除了那彦成的尚书、都统等重要职务,并将其贬谪为翰林院侍讲,以此作为对其态度和表现的惩戒。
四、再度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