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施琅:清朝水师名将

1656年(顺治十三年),施琅在清廷中得到了第一次重要任命,被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并随清定远大将军济度进攻福州。在清廷的军旅生涯中,施琅逐渐崭露头角,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海战的深刻理解。不久之后,他被调往北京,担任内大臣的职务。然而,这段时间里施琅的生活颇为贫苦,他的妻子不得不在北京从事女红裁缝的工作来补贴家用。

1659年(顺治十六年),施琅的职业生涯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他被清廷提升为同安总兵。在这一职务上,施琅继续展现出了他的军事领导能力。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的仕途再次攀升,他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管理福建沿海的水师部队。这一年,施琅派遣军队击败了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且上书清廷,建议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

1664年(康熙三年),施琅提出了详细的攻台计划。他认为,台湾是清朝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尽快将其收复,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施琅的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支持。同年,施琅率领军队收复了金门和厦门,并准备进一步进攻澎湖,进而直捣台湾。这一时期,郑成功已经去世,其子郑经继位,但郑经死后,台湾内部发生了权力斗争,冯锡范毒杀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拥立年幼的郑克塽为延平王,并开始专权,这为施琅的攻台计划创造了有利条件。

1667年(康熙七年),施琅上呈了《边患宜靖疏》,并在次年提交了《尽陈所见疏》,在这两份奏疏中,他强调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施琅指出,郑经等人的顽抗不仅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导致东南地区赋税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他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台湾军队人数不足两万,船只数量有限,主要是依赖海洋屏障得以立足。相比之下,福建水师官兵数量众多,只要从中精选两万人的精锐部队,完全有能力平定台湾。

然而,施琅的建议遭到了以鳌拜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出兵风险极大,因此建议维持现状。施琅的提议被搁置,甚至被解除了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留在北京担任宿卫工作长达13年之久。尽管如此,施琅始终没有放弃收复台湾的决心。他密切关注着福建沿海的动态,并深入研究海洋气候和潮汐规律,时刻准备着重新被启用。

五、再度启用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推荐下,被重新启用,并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同时还被加封太子少保的衔位。这一时期的施琅已经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具备了攻台所需的诸多条件。

从施琅自身的条件来看,他是攻台的最佳人选之一。首先,他出生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对航海和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加入军伍后,他在东南沿海多次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其次,施琅通晓兵法和战阵,一直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并为此精心规划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和实施方案,这些计划既周密又切实可行。第三,施琅是从郑氏阵营中反叛出来的,他对台湾郑氏集团的内部情况非常熟悉,这为他争取内应和支持提供了便利。此外,他在郑氏集团中的故旧颇多,这也为他收集情报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施琅不仅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

回到厦门后,施琅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他日以继夜地忙碌,几乎忘记了休息,一方面着手整顿船只,另一方面加强训练士兵。他还亲自监督武器和器械的制造,确保每一样装备都能达到最佳状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原本杂乱无章的水师变得船坚兵练,一切准备就绪。

施琅深知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筹备过程中,他不仅关注战船的修理和改进,还特别注重士兵的训练。他亲自指导士兵们进行战术演练,提高他们的战斗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他还精心挑选工匠和技术人员,确保武器和舰船的质量,力求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在这一时期,施琅还积极搜集情报,了解郑氏集团的动态和防御部署。他利用自己在台湾的人脉网络,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为即将到来的战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六、领军攻台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征程。在策划进攻路线时,施琅充分考虑了当时的风向、潮汐以及敌方的防御情况。他决定乘着六月的西南季风,率领船队穿越台湾海峡,首先攻占位于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较为薄弱的八罩岛。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泊地和进攻出发地,还可以占据上风上流的优势位置,以便更好地向澎湖发起攻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月十六日,施琅指挥的清军舰队首次向澎湖郑军发动进攻,但初战并未取得预期成果。面对这一情况,施琅迅速调整策略,对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和部署。他将清军分为四个部分:

主攻部队:由施琅亲自率领,拥有56艘大型战船,负责正面进攻郑军的主要阵地娘妈宫。

东线攻击部队:由总兵陈蟒等人率领,共有50艘战船,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作为奇兵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