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姚启圣:雄略定海疆

一、早年时期

姚启圣,这位生于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豪侠之士,从小就展现出不凡的气度与胆识。在顺治初年,随着清军南下占领江南,姚启圣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他前往通州寻求出路,却不料遭受当地土豪的侮辱。面对这样的欺凌,姚启圣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毅然决然地投效清军,凭借自己的才智和胆略,很快就被委任为通州知州。上任后不久,他便将曾经侮辱他的那位土豪逮捕,并依法处以杖刑致死,以此来彰显正义。完成这一壮举后,姚启圣却选择了辞官,离开通州继续他的旅程。

有一次,姚启圣在萧山郊游时,恰巧遇到两名兵卒正在抢掠一名女子。面对如此暴行,姚启圣并没有袖手旁观。他先是用温和的语言稳住兵卒,然后趁机夺取其中一人的佩刀,迅速将二人制服并杀死,成功解救了女子,并安全地将她送回家中。这一义举不仅展现了姚启圣的英勇,也为他在民间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姚启圣加入了汉军镶红旗。几年后的康熙二年(1663年),他在八旗乡试中一举夺魁,被任命为广东香山知县。上任之初,他就面临前任知县留下的巨额财政亏空问题。前任知县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被关押入狱。面对这样的局面,姚启圣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用自己的财产为前任知县偿还了债务,此举深得民心。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八年(1669年),姚启圣因为擅自开放海禁,触犯了当时清廷的禁令,而遭到了弹劾。海禁政策旨在防止海上贸易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但姚启圣认为适度开放海禁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尽管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举动被视为对朝廷权威的挑战。因此,他最终被罢免了官职,结束了他在香山的任期。

二、剿靖南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发动叛乱,并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侵入浙江境内,攻占了温州府府城以及台州、处州两府的多个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清廷迅速采取行动,派遣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军前往镇压。在这场战役中,姚启圣和他的儿子姚仪挺身而出,变卖家产募集了数百名壮士,加入康亲王的部队,共同对抗叛军。

在最初的战斗中,姚启圣被委任为诸暨知县,负责协助守备何清剿灭紫琅山一带的土匪。这次行动成功地稳固了后方的安全,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由于表现出色,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亲王将姚启圣的功绩上报给了康熙皇帝,姚启圣因此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随后,他又跟随都统拉哈达参与了对松阳、宣平县叛军的平定工作。

随着战争的进展,姚启圣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与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人共同作战,攻打石塘,成功焚毁了敌军的木城,斩杀了大量叛军,最终收复了云和县。同年十月,姚启圣父子跟随康亲王的军队继续追击耿精忠,攻入仙霞关,逼近福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耿精忠最终选择投降。姚启圣因此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

此时,郑成功之子郑锦仍然控制着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地。清军随即向这些地区发起进攻。在此过程中,吴三桂麾下的将军韩大任表现得非常英勇,被誉为“小淮阴侯”。他企图从江西进入福建与郑锦会合。然而,在姚启圣的劝说下,韩大任选择了投降,其部下三千人被编入清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姚启圣继续参与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了漳州和泉州两地,迫使郑锦撤退到厦门。一年后,即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总督郎廷佐向康熙皇帝报告了姚启圣及其子姚仪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包括他们自己出资养军、购买马匹和装备武器等事宜。对于他们的贡献,康熙皇帝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晋升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三、收复台湾

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锦侵犯了海澄、长泰、同安、惠安和平和等县。面对这一局势,姚启圣上奏了着名的“十疏”,提出了详细的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方案。这些建议涵盖了调兵遣将、粮饷供应、军事防御、兵力补充等多个方面。例如,他请求调动福宁镇的军队与八旗兵及浙江提标兵联合攻打泉州,同时调集衢州、赣州、潮州三路的兵力对付漳州的叛军。他还自愿捐赠粮食和增加招募督标兵五千人,并推荐了二十名浙江的贤能官员赴闽指挥。此外,他还提议增设漳浦、同安两镇的总兵官职位,并强调严格管理军队,禁止官员虚报兵额等。这些建议大部分被采纳实施,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