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为何极具争议?
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具现实主义。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在《荀子·非十二子》一书中,荀子对包括孟子在内的各家思想都有所批评。
但荀子唯独崇拜孔子的思想,荀子也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
荀子思想的争议首当其冲就是在人性论的问题上:
孟子: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
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生、死、好、利的欲望。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提倡国家更应该注重教化,用法律来约束民众。现如今大家对社会道德一定程度的失望,其实也能看出荀子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
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并不排斥“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简单理解就是,人人都有对自己利益的追求。
比如有人高调做慈善,他因为慈善义举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褒奖,这种行为也没有错。荀子实际上肯定了对利益的正当追求。
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
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
荀子:更具包容性,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恰恰因为其兼容并包,因为自己有两个法家弟子,而被后世儒家所质疑和抨击。
荀子讲学于齐,怀于楚,亦兵于赵,亦正于秦。论风俗于情,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北大校长,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如暴秦,荀子却被秦政秦诉多与褒奖,而同时批评秦国侮辱。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更能使儒家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并且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为汉代儒学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经学、理学,还是《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子有关。
清竹汪中在《荀子通论》中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又有功于诸经。”众多学者都为之赞同。谭嗣同在《仁学》中说:“2000年来之学。”
章太炎把荀子尊为孔子之后的圣人。胡适认为荀子与同时代各学派既有关系,冯友兰评价荀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还有人说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是儒家的左派。
从近代众多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荀子作为儒家大师是当之无愧且是被低估的。而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
【一口气看完杠精大师,公孙龙#历史#小知识#诸子百家】
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众多大师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他被诸子百家称为“杠精学派”,列国学者则群起而攻之。
他的学说在过去千余年中屡遭非议,如今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等多重头衔。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名家大师公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