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学派认为,每个人都会死,生死是自然规律,与成仙拜神无关。这是一句让人难以接受的实话,也是杨朱思想被定为异端学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人们就是不能接受实话。在这个基础上,杨朱又说:“不管你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还是成为人人摒弃的恶人,最终都要面临死亡。”
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这个结局。
杨朱的弟子孟孙阳曾经这样问他:“要是有一个人珍惜生命,爱惜身体,以此祈求不死,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不死的道理。”
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久活着,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长久活着的道理。生命不是想长寿就能长寿的,身体不是爱惜就能健康的。”
在这里,杨朱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阴阳之乱,古犹今也。”
意思是,要长生干什么呢?世间的苦乐,古今都是一样的,社会的变化,古今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这一生真的好好体验了,该听的听过了,该看的看过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那么你可能就不想长生了。
杨朱思想的第二个重点是“贵己”。他强调“贵己”是杨朱思想的第二大重点,是最难理解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误解的一点。杨朱说:“百年之寿,去诸扰扰,常居闲暇,不过三十。然则一生之中,欢乐无几。”
意思是,100岁是人类寿命的极限,能活到百岁的人,1000个人中也挑不出一个。
假设一个人能活到百岁,年幼和衰老的时间占据了生命的一半,夜晚睡眠失去一半,疾病忧患又是一半,这么算起来,人生也就匆匆十几年。
那你这十几年的时间要怎么过呢?为了名声去奔波,损伤自己的身体?还是为了欲望去束缚,徒增自己的烦恼?都不是。
你想怎么过,不需要问别人,而是要问自己的本心。这叫“不从心而动,不为名所劝;从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
小主,
意思是,不违反自然的本性,不为名誉所引诱,不被外物所累,不追求死后的名声。
杨朱的弟子突然疑惑地问道:“只重视自己,这不是自私吗?”于是杨朱才说出了我们开篇提到的话:“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句话的原意是,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同时也要重视他人。
对自己有坏处的事不去干,对他人有坏处的事也不去干。儒家讲“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但孔夫子去世之后,还有谁真正牺牲自己呢?
不都是让别人牺牲成就自己吗?这些话可能有些违背常理,但杨朱的思想就是这样,所以才会一直遭受争议。
杨朱思想的第三个重点是“全性保真”。他主张保持自然本性,不被外物所累。他反对为了名声或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认为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自己,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杨朱的弟子曾经这样问他:“人们不应该追求名节吗?不应该追求一些富有道德的东西吗?”杨朱回答说:“不过是借名声来致富罢了。”
弟子又问:“那为什么有些富有的人还不罢休呢?”杨朱回答说:“还要谋取显贵地位。”弟子又问:“那地位已经很尊贵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
杨朱回答说:“为了生死之后的名声。”接下来还是同样的逻辑:人都已经没了,还要什么名声呢?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尽一个名声可以恩泽相抵。
——“被如家排挤的,都是大学问啊。”
——“华夏爱第一个对道德绑架说不得人。”
——“圣人的话是拿来听的,不是让你用的,是让别人去用的,不是让你用的。”
——“杨朱的思想太超前了,太过于不虚为了。”
——“杨朱主要就是批判当时的那群圣母吧。”